通过这些材料的缓冲作用,达到保护鸡蛋的目的。这种方案准确性极差,降落地点不确定。因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呼吸及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减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护士一手放于患者的肩部,一手放于臀部。两人分别站在床的两侧,交叉托住患者颈肩部和臀部,同时抬起患者移向床头。
鸡蛋撞地球的实验报告怎么写?
方案设计: 1、降落伞型: 降落伞型,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降落伞,增大空气阻力,以使鸡蛋连同整个装置平稳落地。 这种方案最容易想到,因为跳伞、宇宙飞船减速,都运用了这个方法,效果很好。安全性极高,使整个装置达到较小的速度即可匀速下落。装置的重量也不会很重。唯一的缺点就是:受大气扰动影响太厉害,会使实验装置飘忽不定,准确性较差,往往不能落到指定位置,从而影响了比赛成绩。 2、外包装型: 外包装型,就是用较多的减震材料将鸡蛋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比如泡沫、棉花、各种填充材料等。通过这些材料的缓冲作用,达到保护鸡蛋的目的。 这种方案也较容易想到。平常生活中用各种填充材料保护贵重用品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见到过。这的确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案由于受空气阻力影响很小,所以准确性较高。由于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密度极小的,所以可将整个装置的重量降到最低。但美中不足的是:整个装置是自由下落状态,到达地面时的速度较大,因而对装置的坚固度和缓冲效果要求较高,安全性稍差一点。 3、不倒翁型: 不倒翁型,就是使整个装置像不倒翁一样,把重心尽可能降低,使得装置下落时能保持稳定状态,确保始终让一个面着地。那么保护工作只需要在这一个面做好就行了,从而节省了材料。 这种方案充分考虑到了上一种方案可能出现在空中翻滚现象,经过改进形成的。其可靠性远远高于第一种方案,材料更节省,准确性更高。美中不足的就是为了确保装置的重心降低,势必要在底部放上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这就大大加重整个装置,将影响比赛成绩。 4、多面体型: 多面体型,就是把整个装置制作成一个多面体,将鸡蛋用结实的绳子固定在多面体的中央,使整个鸡蛋悬空。装置落地后,不论哪个面着地,鸡蛋都不会着地,鸡蛋就完好无损了。 这种方案无需额外的材料,只需要制作多面体的骨架和几根线即可,用料极其节省,因而重量会大大降低。因受空气阻力较小,所以稳定性较好。但这种方案也有一个大的缺点就是多面体不易扎制,结实程度不高,落地后可能会散架,鸡蛋也就岌岌可危了。 5、双气球型: 双气球型,就是将鸡蛋放在一个气球中,充入一定量空气,在外面再套一个气球,充入适量空气。这样两层气球之间就会形成一个气垫,会使鸡蛋免受地面的冲击。 这种方案所用材料应该是所有方案中最省的,重量只是两个气球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这种方案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两层气球之间有一块是紧密接触的,没有气垫的保护,如果此面着地,一切都完了。另外,由于重量太轻,受空气扰动影响,其稳定性也不是很好。 6、螺旋桨型: 螺旋桨型,就是在整个装置上方安置一个螺旋桨,靠流动的空气推动或遥控,使螺旋桨旋转起来,以提高安全性和准确度。这极像直升飞机的飞行原理。 这种方案因螺旋桨的转动而减小了装置下落的速度,安全性更高。如果是遥控,准确性也会很高。问题是如何保证螺旋桨始终朝上,螺旋桨一旦不朝上,准确性将无从谈起。如何保证螺旋桨平稳旋转也是一个问题。 7、滑翔机型: 滑翔机型,顾名思义,就是将鸡蛋悬挂在滑翔机下方,整个装置就会在空气中滑翔,最后会平稳地降落。 这种方案准确性极差,降落地点不确定。如果不限制落地点的话,这无疑是一个好方案,安全性较高。在这种比赛规则下,不提倡这种方法。 8、盐水型: 盐水型,就是配一个密度很大的氯化钠溶液,让鸡蛋漂浮在上面,落地后盐水就充当了缓冲材料,保证鸡蛋不破。 这种方案新颖独特,用盐水作缓冲,安全性较高,受到空气阻力影响很小,准确性较高。但装置不易控制,如果装置在空中翻滚,盐水洒出,就起不到保护作用了,因此,一定要保证装置重心要稳,并且尽可能降低。这种装置的重量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毕竟,盐水的密度要比泡沫大得多。 9、吸管组型: 吸管组型,用几根吸管绑在一起做成吸管组,将几组吸管组搭成金字塔形,将鸡蛋夹在中间,用胶条固定。吸管由于是中空的,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这种方案材料来源广泛,重量轻,体积小,因而准确性较好。至于安全性嘛,可能要差一点,吸管的缓冲作用毕竟有限。 10、综合型: 综合型,就是将几种保护措施结合起来使用,造出的装置也是五花八门。 综合型装置的安全性肯定会大大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准确性很难说究竟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装置的总重量大大增加,可能会影响比赛成绩。各种卧位的目的
第一节 各种卧位
一、卧位的性质
1、主动卧位 主动卧位指患者自己采取的最舒适的卧位。
2、被动卧位 被动卧位是指患者无力变换卧位而需由他人帮助安置的卧位。
3、被迫卧位 被迫卧位是指患者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所需而被迫采取的卧位。
二、常用卧位
(一)仰卧位
1、去枕仰卧位 适用范围: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主要为避免呕吐物误吸到呼吸道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患者。
2、中凹卧位 适用范围 :休克患者。因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呼吸及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
3、屈膝仰卧位 适用范围:胸腹部检查时,可使腹肌放松,便于检查;行导尿术及会阴冲洗时,便于暴露操作部位。
(二)侧卧位 适用范围: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臀部肌肉注射。
(三)俯卧位 适用范围: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脊椎手术后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患者。
(四)半坐卧位 适用范围: 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心肺疾病所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五)端坐位 适用范围: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六)头高足低位 适用范围:颈椎骨折进行颅骨牵引时作反牵引力。减低颅内压,预防脑水肿。
(七)头低足高位 适用范围: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下肢骨折牵引。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
(八)截石卧位 病人接受会阴、阴道、子宫颈及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护理或手术。
(九)膝胸卧位 适用范围:作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矫正子宫后倾或胎位不正。
三、协助病人更换卧位
(一)协助患者翻身侧卧
1、方法
(1)一人协助翻身法 先将枕头移向对侧,然后将患者肩部、腰部及臀部移向护士侧床缘,再将双下肢移近并曲膝。一手托肩 ,一手托膝,轻轻将患者转向对侧,使患者背对护士。
(2)两人协助翻身法 两人站在床的同一侧,一人托住患者颈肩部和腰部,另一人托住患者臀部和膝下部,两人同时将患者移向近侧。
(3)轴式翻身法:患者去枕仰卧,护士将大单铺于患者身体下。三名护士站于病床同侧,分别抓紧靠近患者头、肩、腰、髋及双下肢等处的大单,将患者拉至近侧,拉起床栏。
护士绕至床另一侧,三人分别抓紧患者近侧头、肩、胸、腰、背、臀及双下肢等处的远侧大单,同时将患者整个身体以圆滚轴式翻转至近侧,使患者面向护士,放枕头于近侧。
(二)协助患者移向床头法
1、目的:协助滑向床尾而自己不能移动的患者移向床头,恢复正确而舒适的卧位。
(1)一人协助移向床头法 患者仰卧屈曲,双手握住床头栏杆,双脚蹬床面。护士一手放于患者的肩部,一手放于臀部。
(2)二人协助移向床头法:患者仰卧屈膝。两人分别站在床的两侧,交叉托住患者颈肩部和臀部,同时抬起患者移向床头。
(四)保护具的应用
保护具是用来限制病人身体或机体某部位的活动,以达到维护病人安全与治疗效果的各种器具。
(一)适用范围
1、坠床机率高的患者 如麻醉后未清醒者,意识不清、躁动不安、失明、痉挛或年老者。
2、儿科病人 凡未满6岁的儿童,因认知及自我保护能力尚未发育完善,无法完全了解护理人员及家属的解说,易致坠床、撞伤、抓伤等意外或不配合治疗等行为。
3、精神病病人 如躁狂症者、自我伤害者。
(二)使用原则
1、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使用保护具的原因、目的和方法,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及配合,注意保护病人的自尊,严格掌握保护具的使用指征,一般只能短期使用。
2、预防被约束部位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或皮肤受损
3、约束时应注意维持病人的肢体功能位置。
4、确定病人可以随时呼叫护士,呼叫器开关放在病人手可触及处。
5、记录使用保护具的原因、目的、时间,每次观察的结果,执行护理措施情况及解除约束的时间。
(三)保护具的常用方法
1、床档 保护病人以防坠床。
2、约束带 用于保护躁动患者,限制失控的肢体活动,使病人免于伤害自己或他人。
3、支被架 用于肢体瘫痪或极度衰弱者,防止盖被压迫肢体而造成不适或影响肢体的功能位置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如足下垂、足尖褥疮等。也用于烧伤病人的暴露疗法需保暖时。